
这事儿吧,越看越像一出经典的家庭伦理剧,而且还是那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草台班子版本。
剧里有两个主角,一个叫美联储,扮演的是家里那个精打细算、天天念叨着要节约、要存钱过冬的主妇。
另一个叫美国财政部,扮演的是那个花钱如流水、天天在外面搞“项目”、欠了一屁股东风债还觉得自己特拉风的丈夫。
这俩口子最近就没消停过。
主妇这边,搞了快三年的“量化紧缩”,说白了就是把以前印出去的钱往回收,搞得家里现金流紧张兮兮的,美其名曰“为了家庭长远健康,不能再通货膨胀了”。
这逻辑听起来没毛病,挺负责任的。
可问题是,她那个败家丈夫,也就是财政部,压根没跟她在一个频道上。
丈夫同志在外头应酬多、项目大,花钱的地方海了去了,光一个季度就能捣鼓出一万多亿美元的新债。
这相当于什么?
相当于主妇每天从家里水缸里往外舀一瓢水,说要节约用水,结果丈夫每天开着消防车往水缸里插管子抽水,说外面兄弟们渴,等着这水救命。
这水缸能不先见底吗?
于是,家里那个最小的、最需要现金周转的孩子——货币市场——直接就休克了。
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这种衡量“家里今天揭不揭得开锅”的关键指标,突然就跟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搞得人心惶惶。
这说明什么?
说明市场上已经不是借钱贵不贵的问题了,而是真金白银突然“断供”了,大家都在疯狂地找钱,哪怕是高利贷也得借。
这就很黑色幽默了。
美联储这个主妇,本来想通过控制水量来调节水缸的生态,结果丈夫的骚操作直接把水缸抽干了。
现在她傻眼了,面临一个灵魂拷问:是坚持自己节约用水的“政治正确”,眼睁睁看着孩子渴死,还是赶紧妥协,打开印钞机的水龙头给丈夫擦屁股?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家庭内部还不是铁板一块。
鲍威尔这个大家长,出来讲话含含糊糊,说“未来某个时候我们会考虑增加准备金”,翻译过来就是“我知道问题了,但别问我啥时候解决,我还没想好”。
这种表态在平时可能叫“战略性模糊”,但在火烧眉毛的时候,就约等于说了一句废话。
而另一位管家,副主席鲍曼,还在那儿强硬表态,说“咱们家的资产负债表就得越小越好”,意思就是节约用水的国策不能动摇。
你看,一个家里,管事的几个人意见都拧巴着,这事儿能有好吗?
达拉斯联储那位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洛根大姐就比较实诚,直接说了实话:再这么搞下去,利率压不住,就必须得买资产了。
翻译一下就是:“别吵了行吗?孩子快不行了,赶紧放水救人啊!”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2019年的那场戏。
当时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货币市场突然“钱荒”,美联储一开始还想端着,结果市场分分钟教他做人,最后不得不灰头土脸地往市场里砸了五千多亿美元才算把场子镇住。
历史总是在押韵地犯傻,但这次的赌注显然更大了。
如今华尔街那帮玩杠杆的对冲基金,在国债上的头寸比当年多了一万亿,他们用来融资的回购规模也几乎翻了一番。
这意味着,现在的金融体系,比2019年的时候更脆弱,像个被吹得更薄的泡泡,稍微一戳就可能爆。
所以,现在的问题本质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流动性紧张”了。
它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把美联储这个全球金融大神的光环给扒下来了。
我们一直以为,美联储是运筹帷幄的棋手,能精准调控经济冷暖。
现在一看,它更像一个被绑在失控火车上的司机,火车头是财政部这个债务怪兽,它只能在旁边扳扳小开关,根本决定不了火车的方向。
这背后真正的幽灵,叫做“财政赤字货币化”。
说白了,就是政府花钱的欲望,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正常收税和借钱的能力。
当没人愿意再以正常价格借钱给它时,唯一的出路,就是逼着央行印钱来买它的账。
美联储现在所有关于抗通胀的漂亮话,在这种结构性矛盾面前,都显得特别苍白。
它可以暂时嘴硬,但身体会很诚实。
因为金融系统崩溃的后果,比通胀更高,是任何一个在位者都无法承受的。
所以,别看现在美联储内部吵得欢,分析师们预测得热闹,最终的结局可能早就写好了。
那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市场“休克”威胁下,美联储会从“紧缩”走向“观望”,再从“观望”走向新一轮的“放水”。
只不过,这个过程会充满挣扎、拉扯和各种打脸,让整个市场跟着坐过山车。
咱们这些小虾米,能做的也就是备好瓜子,看这出年度大戏了,别真信了那些关于“软着陆”的童话故事。
毕竟,当一个家庭里,一个拼命省钱,一个玩命花钱时,这个家最后大概率是凑合不下去了。
最好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