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为争夺海上霸权颁布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法案,标志着英国海上强权的崛起。那时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不甘示弱,甚至与英国爆发战争,但失败后彻底失去了海上主导地位。几百年后,我们也卷入了一场“航海法”风波——只是这次是被逼的。
事情的起因是美国对中方船只征收所谓的“特别港务费”,范围包括由中国建造、拥有或运营的船只。作为回应,中国也对美国船只实施类似征收,范围一开始被界定为美国建造、拥有或运营、持股25%以上或挂美国国旗的船只。表面上看,中国覆盖面更广,但由于美国本土造船和航运业所占比重较低,美国的这招对中国航运业的直接压力有限。而且美国港口的全球吞吐量只占约5.5%,因此单靠这一手难以摧毁或彻底遏制中国的造船和航运产业。
展开剩余74%有趣的是,两大国你来我往,受损最大的反而可能不是中美,而是第三方,尤其是日韩。中日韩三国在全球造船市场占比超过95%,美国此举的本意是打击中国造船业,结果客观上却在扶持日韩。韩国的大型造船企业——如韩进、韩华、三星重工等,早在经济低谷时就有外国资本进入;近期在韩国总统李在明的推动下,韩国造船相关机构还成立工作组,推动规模达1500亿美元的MASGA项目,涵盖在美建造船厂、人才培养和海军维护等业务,实际上是帮助美国重建造船能?。此外,“25%持股”这个门槛意味着一些日韩大型船厂如果有美方资本占比超过这一数值,便可能被纳入北京的反制范围。
从港口吞吐量看,2024年全球前25名港口中,中国占了21位,而美国没有上榜。这也表明,全球船运公司在很多业务上更依赖中国港口,而不是美国。综合来看,这一轮中美在航运与造船领域的较量,最终吃亏的可能是日韩,而非中国。
更让我产生信心的是,我们的反制动作并不慢。比如,9月12日美国商务部将23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限制名单后,中国迅速反击:对美国进口的相关模拟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并就美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限制发起反歧视调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对高通因并购未申报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展开立案调查。高通在国内长期依靠专利获利,此次风波也让其股价承压。
这次交锋不像过去那样单点出击,而是组合拳式的全方位反制。除了对芯片的反制,中国还对14nm及以下逻辑芯片、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等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扩大到使用中国技术或设备生产的境外产品:任何含有0.1%以上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或使用中国稀土技术制造的物项,在出口到第三国前都需申请许可——这实际上是一种长臂管辖式的外向管控。10月9日左右,中国又密集发布了针对锂电池及相关技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反无人机技术、超硬材料等一系列管制与限制措施,形成联动反制态势。
这些只是开始。如果美方继续强硬,中国还有更多选择去对等还击,甚至采取更强的去产能措施,以此让对方及其盟友感受到代价。换句话说,美国若想继续用单边手段遏制中国,后果可能并不如他们预想的那样简单有效。当前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份额已不如从前:在全球贸易、制造和货运等方面,美国的影响力有限,用16%左右的进口额去颠覆全球航运市场,并不现实。
所以短期看,中美在这些回合里互有攻守,而中国并不打算示弱。对等、迅速、连续的反制成为常态:对方出手,我们立刻回应,不给对方喘息空间。这样的策略,既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也是对“谁能主导规则”的一个现实回应。
发布于:天津市最好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