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这号人物,在秦朝末年可谓是 “一手遮天” 的狠角色。他忽悠胡亥篡夺皇位,杀扶苏、灭蒙恬,又设计除掉丞相李斯,连 “指鹿为马” 这种颠倒黑白的闹剧都敢上演,最后更是直接逼死秦二世胡亥,按理说整个秦朝的大权都该攥在他手里了。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亲自挑选出来当傀儡的子婴,竟然没费吹灰之力就把他给杀了。你说这事儿怪不?权倾朝野的赵高,怎么就栽在了一个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 “小透明” 手里?
其实赵高的权力,从一开始就像空中楼阁,看着吓人,实则根基不稳。他能一步步爬上来,全靠和胡亥的那层 “师徒关系”。胡亥小时候就依赖赵高,继位后更是对他言听计从,赵高也借着这份信任,狐假虎威,铲除异己。先是忽悠胡亥杀掉自己的兄长们,把秦朝宗室一扫而空 —— 毕竟这些皇子们要么有势力,要么有民心,是他专权的最大阻碍;接着又利用胡亥和李斯之间的矛盾,诬陷李斯谋反,把这位开国功臣送上了断头台。除掉这两大障碍后,赵高在朝堂上大肆安插亲信,搞 “指鹿为马” 的把戏,凡是敢反对他的人,要么被罢官,要么被杀头,一时间朝堂上下没人敢招惹他。
展开剩余77%可赵高忘了,他的权力来源全是胡亥这个皇帝。没有胡亥的信任,他一个宦官,根本不可能撼动李斯这样的权臣,也不可能调动朝廷的力量。他以为杀了胡亥,自己就能取而代之,可他压根没搞明白,大臣们怕的是他背后的皇权,而不是他赵高本人。胡亥死后,赵高把玉玺挂在身上,兴冲冲地去早朝,想让群臣拥立他称帝,结果大臣们一个个低着头一言不发,没人搭理他。这一下可把赵高整慌了,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威望根本撑不起皇位,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拥立秦始皇的孙子子婴继位,想把他当成新的傀儡,等时机成熟再逼他禅位。
可赵高千算万算,偏偏算错了子婴。他以为子婴和胡亥一样好拿捏,却不知道子婴早就把他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心里早就盘算着怎么除掉他。子婴可不是胡亥那种昏庸无能的蠢货,作为秦朝宗室仅存的血脉之一,他颇有秦始皇的风范,既聪明又隐忍。他知道自己和赵高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赵高不除,自己迟早会和胡亥一个下场;而且他还想重振秦朝的基业,怎么可能甘心当一个傀儡?
于是子婴一继位,就开始装病,推脱不去宗庙祭拜。赵高急着让子婴正式继位,好名正言顺地掌控权力,见子婴迟迟不去,只能亲自上门催促。他自恃大权在握,觉得子婴翻不起什么浪,竟然没带一个护卫,孤身一人就去了子婴的住处。结果刚一进门,子婴的心腹宦官韩谈就一刀刺了过来,赵高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就一命呜呼了。随后子婴下令,将赵高满门抄斩,他的党羽也被一网打尽,权倾一时的赵高,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
赵高的死,完全是自找的,他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不该杀胡亥。他以为杀了胡亥就能取而代之,却忘了自己的权力全是依附于皇权的,没了皇帝这个 “靠山”,他就是个没根的浮萍,大臣们根本不会服他。第二个错误是不该把事情做绝。他杀宗室、诛李斯,还大肆迫害忠良,把朝堂上下得罪了个遍。李斯的门生故吏、忠于秦朝的大臣们,早就对他恨之入骨,只是敢怒不敢言。子婴杀赵高,其实背后有很多人暗中支持,否则仅凭他一个 “傀儡皇帝”,根本不可能成功。第三个错误就是太小看子婴,太过大意。他觉得子婴是自己选出来的,肯定对自己言听计从,竟然孤身去见子婴,连点防备都没有,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说起来赵高也挺可笑的,一辈子耍阴谋诡计,算计来算计去,最后却栽在了自己的傲慢和大意上。他以为自己掌控了一切,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得而诛之。而子婴呢,看似弱势,实则隐忍果断,抓住机会一击致命,既报了仇,又夺回了权力。只可惜当时的秦朝已经积重难返,就算除掉了赵高,也没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子婴只当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刘邦就率军攻入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朝就此灭亡。
赵高的故事,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笑谈。他费尽心机篡夺权力,最后却落得个身首异处、满门抄斩的下场,只能说 “多行不义必自毙”。有时候权力这东西,看着诱人,可如果没有足够的根基和智慧,强行去争,最后往往会引火烧身。赵高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以为自己是最后的赢家,却没想到,自己早就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发布于:江苏省最好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