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一段跨越中英两国的深厚爱情悄然诞生在牛津大学的校园里。杨宪益和戴乃迭,一位是中国的才子,另一位是英国的女孩。两人因共同热爱中国文化而相识,相知,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尽管戴乃迭的母亲强烈反对女儿嫁给中国人,甚至在愤怒之下诅咒他们的孩子会自尽,杨宪益与戴乃迭依然携手走过风雨,回到中国,共同投身翻译事业。尽管生活拮据,工作遭遇质疑,甚至失去了亲爱的儿子,他们的爱情始终未曾动摇。直到1999年,戴乃迭离世,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传奇才最终落幕。
戴乃迭于1919年出生在北京,父母是英国人,因工作原因,她在7岁前与父母一起生活在中国。7岁时,因父母工作的变动,戴乃迭回到英国。尽管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却愈加浓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坚定。她成绩优秀,顺利考入牛津大学,在这里,她遇见了她的真爱——杨宪益。
展开剩余84%杨宪益生于1915年,父亲杨士琦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身为独子,他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和溺爱,性格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纨绔气息。然而,杨宪益对知识的兴趣异常广泛,尤其对语言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天赋让父母非常欣慰,尤其是母亲,不仅在生活中宠爱他,在学业上也给予了极大的自由。由于这种环境的影响,杨宪益自幼便展现出与同龄人不同的求知欲望,学习速度远超常人。
年幼时,杨宪益失去了父亲,但家境依旧优渥,生活条件没有受到影响。他依然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21岁时,杨宪益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这两门语言对大多数人来说需要数年的学习,而杨宪益却轻松掌握。
随后,杨宪益考入牛津大学。由于他表现过于顽劣,学校决定让他推迟一年入学。然而,这一年他并没有浪费,反而四处游历,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经验。这段自由时光为他后来的学术生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一年后,杨宪益如愿进入牛津大学,他决定将屈原的《离骚》翻译成英文。通过他的笔,屈原的精神成功地传播到了西方,许多外国学生因此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翻译不仅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也让杨宪益成了牛津大学的风云人物。
尽管杨宪益在学术上表现出色,生活中的他依旧顽皮洒脱,不时惹老师生气。这些小过错并没有影响他的名声,许多同学都记住了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青年。而戴乃迭则特别欣赏他的才华,两人因为兴趣相投而迅速坠入爱河。
然而,戴乃迭的母亲塞琳娜却极力反对这段感情。她对中国人心生偏见,认为中国是个脏乱差的地方,中国人没有教养。当得知女儿打算嫁给杨宪益时,塞琳娜大怒。戴乃迭向母亲解释杨宪益的优秀,却没有得到母亲的理解。塞琳娜甚至威胁要断绝母女关系,并诅咒如果戴乃迭坚持嫁给杨宪益,他们的孩子一定会自杀。面对母亲的反对,戴乃迭并没有退缩。她决心追随自己的内心,与杨宪益共同走向未来。
最终,戴乃迭选择了与杨宪益结婚,并跟随他回到中国,尽管这意味着她放弃了在英国的优越生活条件。面对战火纷飞的中国,她依旧毫不犹豫地与杨宪益一起踏上了归国的路。经过重重困难,他们最终在1941年到达重庆,并在那里举办了一场简朴而隆重的婚礼。
婚后,他们投身于教学与翻译工作。尽管戴乃迭的身体状况并不好,经常长痱子并患疟疾,但她从未抱怨,始终坚持积极面对生活。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并给儿子取名“烨”,寓意光明和希望。戴乃迭背着婴儿上课,自己照顾一切,生活艰辛却充满了爱和希望。
1952年,亚太平洋会议在北京召开,杨宪益和戴乃迭受邀参与翻译工作。他们的翻译才华得到高度评价,最终留在北京,继续从事翻译工作,致力于《中国文学》英文版的定稿。他们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如《孟子》《庄子》《诗经》以及现代文学作品,将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
尽管生活贫困,他们从未动摇过翻译的决心。杨宪益与戴乃迭通过翻译工作,将无数中国文学经典带向世界,也将外国的优秀作品引入中国,为两国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坚信翻译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然而,1968年,由于戴乃迭是外国人,加上两人与外国使馆的频繁接触,他们遭到了不公正的指责,甚至被控为“帝国主义的走狗”。这段时间,杨宪益和戴乃迭面临了政治迫害,翻译稿件被没收,夫妻二人分别被关押。四年后,杨宪益的儿子因忧虑与压力选择自杀,这一打击令戴乃迭几乎崩溃。
最终,他们被证明是清白的,但事业仍然遭遇了重创。随着时局好转,杨宪益和戴乃迭重新找回了翻译的机会。戴乃迭晚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丈夫的陪伴。直到1999年,戴乃迭去世。杨宪益痛失爱妻,从此再未提笔,专心怀念与妻子共同度过的岁月。
2009年,杨宪益也悄然离世。两位翻译家夫妻的故事,成为了永恒的传奇。戴乃迭曾在回忆录中提到,尽管母亲的预言在儿子死后让她深感痛苦,但她从未后悔当初的决定。杨宪益与戴乃迭跨越国界、坚持不懈的爱情与事业,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他们的故事也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发布于:天津市最好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